(相关资料图)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很多人免不了参加一些聚餐,吃喝游玩会友……小长假结束,眼看着重新投入到了工作学习中,春节“小长假”经过各种聚会的“狂炫”后悄然画上了“句号”。突然内心焦虑,顿觉又累又倦,连美食都索然无味……或许是“假期综合征”在作祟。由于在长假里过于放松自己,甚至有点放纵,导致“节后综合征”,上班、学习无精打采,严重失眠,直接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假期综合征是指由于不正确的节日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节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表现,通常在假期结束后“卡点登场”,表现为免疫力下降、食欲下降、心生厌倦,上班和学习效率低,恶心、眩晕或有一些肠道反应,以及神经衰弱等。春节看上去是“小长假”,但是人们娱乐、会友、旅游,或者集中整理家务,事实上不少人反而更操劳、奔波,再加上日常作息、饮食规律被打破,难免一时间生活恢复不了往日的平静,从而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其实,于百忙之中迎来放松的“小长假”,内心迫切期盼“玩个够”能理解,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过犹不及,人的生物钟一旦被打破,短时间内往往很难恢复。更何况假期的结束伴随而来的又是一轮新的投入到学习、工作。
在工作日辛勤工作,一到节假日,各种“吃喝玩乐局”又被提上日程。这几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专家介绍,每年小长假过后的一两周内,假期综合征患者就会集中出现,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尤其是一些平时工作压力大的人,一到假期就“恶补”娱乐,等到假期结束,又要开始上班或学习时,很难调整回来。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已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所以很多人上班提不起精神,无法收心,就产生了所谓的“节后综合症”。
一年之计在于春,早谋划,抢机遇,抓落实,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眼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为全年“再续精彩”打好基础。理论上来说,放个“小长假”原本是为了放松心情,养精蓄锐,进而更好地投入下一步的工作。如若把握不好这个“度”,搞得身心疲惫,严重影响工作,无心“办实事”,未免得不偿失。俗话说“群众之事无大小”,倘若“节后综合征”影响了老百姓的“口碑”,群众“办事难”“事难办”心里堵得慌了,就是大事了。
我们不但要警惕“节后综合征”,更要加速度、冲刺跑,踏踏实实干好每件任务。对个别患上“节后综合征”的,要及时督促提醒,念好“紧箍咒”。只争朝夕,拼搏奋斗,尽快收心,复原至工作状态,做好随时接受检查和检验的准备;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莫让思想“放松警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老百姓的“好口碑”。要学会把生活热情、爱国激情转化为工作动力,在工作岗位上苦干实干,积极作为,担当奉献,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