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每年最热的7~8月和最冷的11~1月,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
(资料图)
研究表明,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36℃以上的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1]。
受夏季出汗多、血液粘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警惕。
心脑血管医生提出的6条建议
一定要收好!
1、高温天胸闷不要拖
持续高温的天气,使人常有闷得透不过气的感觉。而急性心梗约有三至四成的患者会在发病前3~7天内有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等先兆症状。如果感觉胸闷,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大意,要及时就诊。
心梗如果抢救及时,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一定要在发作6小时内这个抢救的黄金时间送达。但要提醒的是,送病人最好拨打120叫救护车,切忌让患者打车和坐公交车去医院,增加路途的颠簸[2]。
2、空调温度尽量别低于25℃
空调房温度过低,造成室内外温差太大,人频繁进出其中,血管难以适应,容易出现问题。夏天老人开空调,建议室内温度仅需比室外温度低3~6度左右,因为人体的血管拥有自我调节能力,在相对范围内是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
实在不耐热,空调也尽量别低于25℃,房间要经常通风,当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起来走动走动,加速血液循环。从室外回到空调房时,建议先在门外或走廊处待一会儿再进去,给身体一定的适应期。避免血管受过度冷热刺激引发痉挛,防止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3]。
3、及时补水降低血液黏度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血液黏度增加、流速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可在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晚上睡觉前喝两口温水。但不能猛灌冰水,否则容易刺激血管收缩而发生危险。
4、有冠心病夏季少冲凉
夏季天气炎热,但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洗凉水澡。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是在冷水的刺激下,一方面心脏的收缩会加强,同时它的负担也就相应加重,这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很容易诱发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另一方面,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血流阻力增大,甚至血管壁的斑块脱落,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
温水浴不仅更能达到消暑散热的功效,还有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5、远离嘈杂稳住情绪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十分重要。天气闷热、人多嘈杂,使人容易烦躁,而情绪激动失控、紧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注意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
当环境气温达到32℃时,老年人要减少体力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6、坚持服药别随意停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遵医嘱坚持疗程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有的人看夏天天热了,吃得清淡了,血压血脂跟着正常了,认为就可以停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降压降脂药物,同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或保护血管内膜的作用。在无医嘱的情况下,不能擅自停药减药。
SUMMER
人的正常体温是通过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而实现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的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均较差,这就使老年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高温或低温中的危险增加。
而患有心脑血管病或循环系统障碍的老年人则更甚,夏天高温使他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感受“热压迫”,增加死亡的危险。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高夏季高温防护意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程义斌,金银龙,李永红等.武汉市高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03):224-225.
[2]高温天胸闷可别拖-健康时报 电子报刊 (jksb.com.cn)
[3]高温酷暑天气,警惕急性心梗来袭 (baidu.com)
用心做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