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高度决定转化的产出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取得突破,具有全球首创潜质的创新研究成果频出,基因与细胞治疗、抗新冠等领域取得了国际认可。在浩浩汤汤的创新之路上,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来自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全球实力如何?
近日,爱思唯尔发布《全球肿瘤领域研究趋势与影响力分析》报告,从学术产出、研究热点、科研水平、学术机构等方面展现出2017~2021年中国肿瘤研究所取得的进步。主要呈现出这几方面的变化:
(资料图)
一是学术产出排列全球第二,但影响力有待提升。
在学术产出与影响力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五年里我国的学术产出量达到了86663篇,在全球占比20%,仅次于美国,排位第二,日本、意大利、德国紧随其后。
同时,在肿瘤研究领域,发表在TOP10%的高影响力期刊的中国文献比例在2017年~2021年也由6%提高到了10%,这表明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爱思唯尔认为,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国肿瘤发病人数占世界的1/4,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随着中国在肿瘤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加,来自中国的学术成果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但是,我国在肿瘤领域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仍然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科研文献的FWCI从2017年的0.91提升到2021年的0.99,但是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04,学术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中国对肿瘤细分领域的研究主题也与全球趋势高度相似。
在学科分布方面,中国的抗病毒研究受到全球关注。全球范围来看的话,FWCI最高的5篇文章主要聚焦在癌症研究领域,而中国FWCI最高的5篇则聚焦于伴新冠的癌症患者研究。
此外,中国对肿瘤细分领域的研究主题也与全球趋势高度相似,甚至贡献值高达48%,FWCI也与全球水平更接近,展现出了更高的科研水平。
第三,国际合作显著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学者如何提高学术影响力?爱思唯尔也给出了答案——增强国际合作。
整体而言,国际合作的文章具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这在全球通用,在全球32万篇学术产出中,有19.4%来自国际合作,FWCI值高达1.65,远高于平均水平。对于中国来说,有14.8%的学术研究属于国际合作,FWCI值也达到了1.5。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合作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第四,中国5家学术机构进入全球TOP15,但仍然与全球领先有所差距。
在肿瘤领域研究机构方面,中国有5家机构进入了全球TOP15,分别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医科大学,这几家机构的FWCI值在1.23~1.32,明显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不过我国仍然与全球领先机构有所差距,创新高地美国有7家机构进入TOP15,哈佛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排名全球第一、第二,FWCI值均为2.16,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不过,总体来看,我国肿瘤研究已经取得进步,2017年~2021年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均显著提高,我国的肿瘤细分研究领域也紧随全球研究热点,下一步可以通过增加国际间合作有效提高研究者的科研水平。
注:为更好的呈现变化,爱思唯尔在报告中引入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作为指标之一,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评估主体发表文章的学术影响力,相比于总被引次数,FWCI从被评估主体发表文章所收到的总被引次数相比于与其同类型发表文章(相同发表年份、相同发表类型和相同学科领域)所收到的平均被引次数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的规避不同规模的发表量、不同学科被引特征、不同发表年份带来的被引数量差异。如果FWCI为1意味着被评估主体的文章被引次数正好等于整个Scopus数据库同类型文章的平均水平。
(本文编辑自爱思唯尔报告《全球肿瘤领域研究趋势与影响力分析》)